12月8日,在新華網(603888)主辦的“第八屆金融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上,《信貸服務賦能小微企業主助力共同富裕進程》(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正式發布。
《報告》聚焦了小微信貸及小微賦能話題,對小微信貸供給效果、金融如何賦能小微助力共同富裕等進行了重點分析,對信貸服務賦能小微企業主的代表性實踐案例進行了梳理。《報告》提出,小微企業是促進共同富裕,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媒介,推動小微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普惠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等群體,助力其財富更快增長意義深遠。
《報告》認為,小微信貸總量層面“融資難”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小微信貸供需結構性不平衡成為影響其發展的一個因素。除此之外,小微信貸服務不僅要提量,更要提質。小微信貸供給者在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需要不斷加強對小微企業的賦能,推動小微企業主自身金融能力、生存能力、發展能力以及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這是供需雙方共同成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論壇上,與會嘉賓共同探討了新時代下金融企業如何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賦能。
新華網董事、副總裁楊慶兵表示,廣大金融機構應堅守金融服務人民的初心,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為服務實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保險資金的運用始終遵循服務實體經濟理念,堅持社會投資原則,持續加強對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項目的資金投入。對于規范保險社會責任投資,周延禮建議,深化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堅持引導培育可持續經營模式、堅持全面從嚴監管導向,守住系統性風險底線。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認為,有提供貸款能力的商業金融主體要不斷支持好的項目,使企業得到充分的資金支持。科技金融的發展應擴大覆蓋面,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支持,以掌握的風險控制為依據決定貸款是否發放,這樣可以擴大商業性金融覆蓋面。
中國財政學會政府與社會融資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安起雷認為,金融機構不僅要幫助企業選到好項目,更要把項目真正地做好、落地,希望企業、金融機構經常溝通,解決目前短板問題,讓金融能夠穩健發展。
“金融機構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克服市場摩擦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認為,金融機構的贏利不僅來自于其對于實體經濟的投資收益,還來自資產溢價。金融機構需要承擔三個責任:一是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中小企業;二是更好地服務勞動者、創新創業者;三是更好地服務中小投資者。
關鍵詞: 助力